您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專題聚焦
【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星湖科技如何用生物“造”萬物?
2024-10-25

  生物制造被視作新質生產力重要的新賽道和新業態。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長引擎,這是“生物制造”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坐落于肇慶星湖畔的廣東肇慶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湖科技),圍繞“生物科技與食品”領域,以尖端生物技術為導向,正在生物制造這一黃金賽道上加速奔跑。


1.jpg  

▲ 星湖科技公司大樓


先行:六十載打造生物科技“鏈主”企業

  走過60個春秋的星湖科技前身是1964年創建的肇慶地區農業微生物藥廠,稱得上是廣東生物制造產業領域的先行者。

  1981年由微生物廠轉產味精,改名為肇慶味精廠,廣東家庭耳熟能詳的“星湖牌”味精便誕生于這個時期。1992年作為廣東省首批八家股份制改革試點企業之一,星湖味精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兩年后,“星湖味精”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星湖牌”更是為星湖科技發展歷程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進入21世紀,生物發酵行業迎來整合期。2009年,廣新集團正式入主星湖科技,使星湖科技成為廣東省屬國資企業。2019年,星湖科技并購四川久凌制藥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在生物制藥領域跨出了重要一步。2022年,星湖科技與寧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戰略重組,實現了從十億級企業到百億級企業的蝶變。

  目前,星湖科技旗下產品應用范圍涵蓋食品加工、飼料加工、醫藥制造等多個領域。2023年、2024年,星湖科技連續兩年登上廣東企業500強榜單;榮獲“年度新銳中國上市公司”“年度最具投資價值獎”“廣東省對外經濟貿易企業協會突出貢獻獎”、內蒙古自治區“玉米和馬鈴薯產業鏈‘鏈主’企業”等榮譽稱號。


布局:多款拳頭產品產能位居前列

  生物制造作為一種全新的“造物”技術,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生物制造是借助生物技術,對微生物進行編程,來制造化學品和化合物,運用在醫藥、食品、能源和工業材料等領域。”星湖科技總經理助理、星湖中央研究院副院長蔡友華介紹道。

  面對這項可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模式,星湖科技尤其篤定的賽道選擇:專注于生物技術的研發并致力于規模化生產。

  在星湖科技的實驗室里,記者觀察到星湖5′-呈味核苷酸二鈉(I加G)研發過程。“我們采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讓原始菌株產生誘變,選出所需目標化合物的菌種,通過發酵罐,它們生產大量高價值產物。最后對發酵液進行提取和純化,就能得到純度非常高的目標化合物。”蔡友華詳細介紹了一個個微生物“打工仔”是如何造出企業生產所需的目標化合物。

  星湖科技是國內首家呈味核苷酸二鈉產品產業化企業,核苷類產品高效生物制造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科技成果已達國際領先水平,擁有“星湖 ”“粵寶”“伊品”“良園”“伊綸”等知名品牌,主要產品賴氨酸、蘇氨酸和味精的產能分別位列全球第二位、第二位和第四位,呈味核苷酸二鈉的產能位列全國第二位。

  蔡友華表示,“生物制造在我們未來的生活中會運用越來越廣泛,相信在不遠的未來,世界上70%的產品都能用生物法生產。”

  星湖科技從最初的農業微生物藥廠起步,發展成為今天營收超百億的上市公司,錨定生物制造的新賽道,形成了五大產業板塊、七大生產基地,闖出了一條“科技立企、創新強企、改革興企”的發展之路。

  完善的技術研發機制、深厚的技術沉淀基礎、高素質的科研人才隊伍,是星湖科技發力新賽道的厚實根基。


創新:“老牌”國企煥發新活力

  “創新是從0到1,再從1到無窮的過程。”星湖科技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應軍坦言生物制造是一門復雜的學科,60年間,星湖科技始終在生物制造的科研“無人區”中探索、突破。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星湖科技高度重視技術研發和科技創新,公司擁有國家級研發平臺4個,省級研發平臺11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目前擁有授權專利271項,其中發明專利147項。今年5月,由星湖科技和廣東省廣新創新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投資設立的廣新生物智造技術創新(深圳)有限公司正式揭牌運營。作為星湖科技和伊品生物的研發總部,未來將承擔多項重點項目研究工作,破解生物科技產業“卡脖子”技術難題。

  在產學研方面,星湖科技與清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國內知名高等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賦能全新產品開發能力。不斷引進科研人才,著力打造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通過搭建一流的科研平臺鍛造一流科研隊伍,星湖科技以產學研深度融合激發創新活力,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加速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成果轉化。

  “可以說‘科技、創新、改革’這三個詞,是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法寶。”談及星湖科技的未來,應軍信心十足,“我們將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堅持制造業當家、實體經濟為本,錨定‘世界一流’,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